中车株洲所(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)自1959年成立以来,经历了60年的发展历程,实现了从“一穷二白”到“百亿航母”的精彩蝶变。以下是中车株洲所的几个关键发展节点和成就:
1.初创与发展:
中车株洲所成立于1959年,最初是一个科研小所,主要致力于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研究。
在新中国波澜壮阔的70年中,中车株洲所三代创业者薪火相传,从高处谋,往实处干,以舍我其谁的魄力、一往无前的勇气、洞见未来的智慧,劈波斩浪,铿锵进阶。
2.风电产业的发展:
中车株洲所的风电产业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:第一次是承接国家战略,从轨道交通主业向新能源领域延伸,催生了风电整机和风电叶片产业;第二次是前瞻性布局产业链,依托同心多元的产业技术优势,成功运用中车株洲所器件。
2021年12月,中车株洲所延安3x20MW风电项目吊装并网,标志着中车株洲所首个自建风场项目成功收官。
3.智慧重载列车:
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的电力机车关键系统,已在我国能源运输大动脉实现批量化应用。近年来,中车株洲所瞄准智慧机务,在数字化基础上,将先进技术融入日常生产中,通过智能设备与应用增强延伸机务人的智慧。
4.新产业事业部:
2024年10月24日,中车株洲所成立了新产业事业部,作为一级主体单位,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核心装备的市场开拓、项目示范与产业化探索。
5.自主创新:
2021年12月26日,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国内首款基于自主碳化硅(SiC)大功率电驱产品CPower220s,所搭载的硅化器件、电流传感器均为自主研发。
6.未来展望:
中车株洲所聚焦中国中车“一核三极多点”业务结构,构建交通和能源“两大产业赛道”,形成轨道交通、新能源装备、汽车与工业“三大产业集群”。
中车株洲所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,逐步实现了从“科研小所”到“国之重器”的华丽转身,继续在轨道交通和新能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。中车株洲所:六十载蝶变,谱写中国轨道交通新篇章
想象一个从荒芜之地崛起的科研机构,如何在六十年的时光里,蜕变为引领中国轨道交通的领军企业。这就是中车株洲所的故事,一段充满挑战与辉煌的蝶变传奇。
初创:筚路蓝缕,负笈追梦
1959年,株洲所诞生于湖南株洲,那时的它,家徒四壁,没有办公楼,没有试验设备,甚至没有足够的经验技术。但就是这样一群怀揣报国之志的创业者,在短短半年内,完成了组织机构和技术队伍的初建,迅速投入到国产机车的研制中。
“一张白纸画机车”,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株洲所初创时的情景。但正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,株洲所的创业者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,为中国电力机车研制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发展:砥砺前行,铸就辉煌
从1960年研制出6Y1型2号车,到如今复兴号高铁在京沪线上奔驰,株洲所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的每一次飞跃。2018年,株洲所城轨牵引系统订单突破一万套规模,成为亚洲最大的轨道交通电气产品制造基地。
创新:突破自我,引领未来
在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,株洲所始终坚持以创新为驱动,不断突破自我,引领未来。他们自主首创的智轨电车,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,还远销海外,成为中国轨道交通的“名片”。
风电业务:多元化发展,打造百亿产业
近年来,株洲所积极拓展风电业务,依托多元化的产业技术优势,成功搭建了由器件、部件到整机的立体式风电业务发展体系。2020年年底,风电业务已突破100亿元大关,成为株洲所继轨道交通、新材料之后的第三个百亿产业。
改革:深化改革,激发活力
株洲所深知,改革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。他们以“人与激励”为核心,以“机制创新”为抓手,以“一体三化”为主线,全面推进改革。通过差异化股权多元化混改、市场化经营机制、体系化科研创新等举措,株洲所成功激发了企业的活力。
未来:再创辉煌,助力中国轨道交通强国梦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株洲所将继续秉承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的发展理念,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,助力中国轨道交通强国梦的实现。
六十载风雨兼程,六十载春华秋实。中车株洲所的蝶变之路,不仅是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缩影,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。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,株洲所将继续书写属于它的辉煌篇章,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。